当前位置:

网站首页    新闻    山东新闻    《光明日报》点赞山东:“勇挑大梁”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
创建时间:2023-03-03 11:18

《光明日报》点赞山东:“勇挑大梁”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

   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·高质量发展】

络绎不绝的游客、琳琅满目的商品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……连日来,“黄河大集”上处处洋溢着浓浓的“烟火气”。

塔吊林立、车辆穿梭,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……天寒地冻,挡不住重大项目加速建设的热潮。

港机轰鸣、吊臂起落,满载着货品的货轮驶向海外……码头忙碌不停歇,展现出充足的经济活力与韧性。

2022年以来,山东紧紧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聚力推进十强产业、十大扩需求、十大创新“三个十大”行动计划,全省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、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,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山东贡献。

1.扩内需与促外贸并举

各式各样的摊位、五颜六色的干果糖果、各具特色的服装鞋帽、柴米油盐酱醋茶、鸡鸭鱼肉瓜果蔬……春节前夕,滨州市沾化区标志性的集市——富国大集上,人头攒动、锣鼓喧天,吆喝声、谈笑声、议价声此起彼伏,汇聚成“黄河大集”浓郁的年味和温馨的烟火气。

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。为加快恢复消费市场活力,释放消费潜力,山东创新推出文化“两创”新名片——“黄河大集”,整合直播带货、惠民演出、文化体验等活动,在全省选取文化味、乡土味浓厚的大集,让“黄河大集”与乡村冬春群众性文旅活动相融合,打造成“年货大集”“好品大集”“文化大集”。

连日来,山东各地的“黄河大集”盛大开集,热闹非凡、人声鼎沸,为浓浓的年味再添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。

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、“惠享山东消费年”等主题活动,出台促进服务业困难行业恢复发展35条、加快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13条,以及促进大宗消费、零售餐饮、预制菜发展的政策举措,累计发放汽车、家电、文旅消费券15.6亿元,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,实施“双十条”政策,新建商品房网签面积居全国首位……山东把“十大扩需求”行动作为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,实施了一系列扩投资、促消费、稳外贸、扩需求举措。

市场消费稳步复苏,外贸外资势头同样良好。

新年伊始,烟台黄渤海新区4支招商小分队立即启动“走出去”招商的密集行程。这些天,他们奔赴北京、天津、西安、深圳4个城市,并积极走出国门,与国内外30余家企业洽谈合作,收获丰硕成果。

烟台黄渤海新区为山东全力稳外贸、拓市场做了一个生动注脚。2022年12月以来,山东省级和各地商务部门纷纷组织外贸企业赴日韩、东南亚、欧盟等地开展商务洽谈活动,主动“出海”抢订单、拓市场、寻商机、稳增长。

数据显示,2022年前11个月,全省进出口达3万亿元,增长13.5%,进出口、进口、出口增速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2.实实在在护航企业发展

1月15日,在位于聊城市的山东金蔡伦集团生产车间里,自动化生产设备24小时不停歇地赶制订单;车间外,工人们正将产品装车外运;服务中心里,园区工作人员正在商议如何纾解企业遇到的难题,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。

在前不久工信部公布的170家“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”名单中,鲁西国际小微企业创业园榜上有名,成为聊城市首个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。

“‘一条龙’式的专业服务,吸引了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企业。”聊城市华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崔俊杰说,园区最吸引他的有两点:一个是园区突破封闭、单一的传统工业园建设模式,采用开放式的产城综合体模式进行建设,搭建强大的产业运营平台服务园区企业,“保姆式”服务和健全的配套设施令人称赞;另一个是园区聚集了许多高端化智能化企业,企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流、合作都很方便,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。

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,稳市场主体就是稳经济、稳就业。山东千方百计呵护、服务市场主体,帮助企业解难题、渡难关。从抓好保居民就业、保基本民生、保市场主体工作的十条措施,到2021年的四批落实“六稳”“六保”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,再到2022年的四批“稳中求进”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,山东打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“组合拳”。

德州市庆云县集中优势资源,及时推出8个方面25条政策“大招”,以真金白银提振企业信心,推动增产扩能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助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。庆云县委常委、副县长乔玉华说:“助企纾困拖不得、等不得,要以事不过夜、立等可取的态度,主动出击、主动发声、主动服务,送‘雪中炭’、下‘及时雨’、解‘燃眉急’,跑出助企‘加速度’,实实在在护航企业发展。”

泰安市泰山区创优企业开办“1545”服务模式以及“证照通办”“三联办”等改革措施,推行准入准营事项“一窗受理、并联办理、证照同取”服务。线上依托山东政务服务网等,将企业设立登记、公章刻制、社保登记等全流程纳入“一网通办”;线下打造“泰安小美”帮代办队伍,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,让企业群众办事无忧。

滨州市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主动服务、用心服务、高效服务,努力打造审批环节少、审批时间短、审批成本低、审批效率高的营商环境,创新实施了“一件事一次办”、无差别“一窗受理”、政务服务跨域通办等一系列改革,“滨周到”服务品牌入选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。2022年,滨州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0.8%,列全省第二位。

3.打出创新“组合拳”

走进位于日照市岚山区的国鑫箔材(山东)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,年产1万吨的精密箔材生产线正在忙碌运作。

“我们生产的‘手撕钢’,最薄的只有0.01毫米,厚度是普通A4纸的十分之一。”公司董事长刘文举说,可不要小看这0.01毫米,它突破了国内电子信息材料的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。

刘文举介绍,目前,我国0.035—0.050毫米厚度高档箔材的产能与产量,与国家需求差距巨大,0.018毫米左右及以下的高档箔材更是依赖进口,产品价格、进口数量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别人手里。

为此,国鑫箔材(山东)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团队开展联合攻关,自主开发研制了650毫米“宽幅压延箔材整套工艺装备”,这套设备也是我国的首台套,可以生产覆盖几乎所有箔材。

精密箔材的高技术含量,同样体现在它的产品附加值上。刘文举算了一笔账:按照每吨20万元推算,公司项目全部达产后,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,利润在2.5亿元以上。
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近年来,山东不断强化持续创新,系统谋划实施“十大创新”行动计划,牵住科技创新“牛鼻子”,打出全面创新“组合拳”,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。

为切实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山东组织实施121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,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。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“济南一号”成功发射;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“国信1号”交付使用;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——“电磁橇”设施成功运行;240马力CVT智能拖拉机、高性能氧化铝陶瓷纤维等一批新产品实现量产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;3个新药成功获批上市,数量居全国第二位……

山东还大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,通过深化科技领域改革,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,创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,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日益凸显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,新增数量再创历史新高;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比2021年增长近6500家,同比增长22.3%;4家企业登陆科创板,总数达到21家;入选“火炬计划”20人,数量居全国第二位;5个城市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,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一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。新征程上,山东舒展羽翼、勇挑大梁,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振翅翱翔。

(本报记者赵秋丽李志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