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聚焦两会】建筑业发展方向定了!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
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开幕会,国务院总理李强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报告对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提出目标要求。作为国家发展的“风向标”,《报告》为建筑业绘制了清晰的政策蓝图。从城市更新到绿色革命,从新兴产业布局到区域战略协同,报告中的每一个数字、每一项政策都深刻影响着建筑业的未来走向。
《报告》中与建筑业相关的内容总结如下:
一、2024年总结
(一)宏观政策
经济规模稳步扩大,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.9万亿元、增长5%,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,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%左右。
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、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.1%,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.2%。
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,下调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,居民存量房贷利息年支出减少约1500亿元,降低交易环节税费水平,扎实推进保交房工作。
积极稳定资本市场,加快完善基础性制度,创设互换便利、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,市场活跃度上升。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。
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做法,制定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,出台规范地方招商引资的措施。
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,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。
(二)“两重”“两新”
围绕扩大有效需求,扎实推进“两重”建设,加力支持“两新”工作,设备购置投资增长15.7%,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2.3%。
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,扎实推进城市更新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7%。
(三)绿色低碳
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.7亿千瓦。
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商业航天、北斗应用、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。
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,荒漠化、沙化土地面积持续“双缩减”。
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,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,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%。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更趋活跃。
(四)新兴产业
推进科技强国建设,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,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,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。
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商业航天、北斗应用、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。制定修订环保、安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。加快数字中国建设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%左右。
(五)海外工程
积极拓展外贸新增长点,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,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。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。
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成效显著,一批重大工程、民生项目稳步实施。
二、2025年目标与展望
(一)宏观政策
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.3万亿元、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。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,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。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.4万亿元、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,重点用于投资建设、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、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。
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.86万亿元、比上年增加2.9万亿元,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。
加大对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、提振消费以及民营、小微企业等的支持。
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,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,支持独角兽企业、瞪羚企业发展,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。
推进重点领域改革,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,创造更加公平、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。
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,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,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。
打通市场准入退出、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,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
制定重点领域公平竞争合规指引,改革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。出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,构建统一的信用修复制度。
(二)城市更新
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,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,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,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。
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,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,在收购主体、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。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。
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,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。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,完善标准规范,推动建设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的“好房子”。
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,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,加强燃气、给排水、热力、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。
发展数字化、智能化基础设施,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,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,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。
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,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,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。
(三)“两重”工程
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,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,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,更大力度支持“两重”建设。
推动“三北”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。
(四)绿色低碳
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,建立一批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,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。
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,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、碳标识认证制度,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。
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。
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,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。
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,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。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,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。
(五)新兴产业
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。
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。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,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。
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,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。
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。深入推进制造业“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”工作,加强全面质量管理,打造名品精品、经典产业
(六)经济圈
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,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,完善经开区开放发展政策,促进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。
持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,推动签署中国—东盟自贸区3.0版升级协定,积极推动加入《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和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》进程。
提升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。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,在要素保障、科技创新、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。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、各展所长。
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。
加强边疆地区建设,推进兴边富民、稳边固边。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。
(七)农业
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,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。严守耕地红线,严格占补平衡管理。
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,推进退化耕地治理。
因地制宜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发展林下经济,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、联农带农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
(八)一带一路
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“小而美”民生项目建设,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。
三、对建筑行业的启示
(一)房地产发展新模式——“好房子”
1.政策导向与标准升级
今年“好房子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明确要求推动建设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的居住空间。住建部已联合多部门修订《住宅项目规范》,对层高、隔音、采光等指标提出更高要求,未来各地将因地制宜出台细化标准。
2.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
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统筹低效用地再开发,重点支持城中村改造、危旧房改造等项目。2025年计划全面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,并发展数字化、智能化基础设施,完善无障碍适老化设施,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。
3.房企转型与存量房利用
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,赋予城市政府更大定价和用途自主权,既消化库存又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。同时,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已审批超6万亿元贷款,保障项目交付和房企资金链稳定
(二)项目资金支持强化
1.专项债扩容与重点领域倾斜
2025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.4万亿元(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),重点投向交通、能源、水利等传统基建,同时向科技、民生等薄弱领域拓展。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350亿元,强化超长期国债和配套融资支持。
2.“两重”建设与民间资本激活
聚焦重大战略项目(如西部陆海新通道、黑土地保护)和安全能力建设,优先支持城市更新、防洪排涝等民生工程。鼓励民间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建设,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。
3.企业账款清欠与现金流改善
专项债资金优先用于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,2024年已解决超1500万套住房交付问题,2025年将延续这一政策以缓解房企压力。
(三)瞪羚企业培育与行业创新
1.政策支持高成长企业
报告提出“支持独角兽企业、瞪羚企业发展”,明确将培育瞪羚企业作为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。瞪羚企业以年增速超20%的中小规模、高创新能力为特征,与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高度契合。
2.技术驱动与产业融合
建筑业需借鉴瞪羚企业“跨越死亡谷”的发展模式,加速推进智能建造、绿色建筑技术研发。例如,发展BIM、装配式建筑等技术,推动5G、工业互联网在工地管理中的应用。同时,鼓励建筑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,形成“人工智能+建筑”的创新生态。
3.区域协同与新兴市场开拓
瞪羚企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可助力建筑行业优化布局,如长三角、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将成创新高地。此外,通过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和“小而美”民生项目,拓展海外及县域市场。
建筑行业正迈向更注重品质与可持续性的新阶段。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建筑功能向安全、舒适、低碳升级,绿色技术和智慧化成为行业基础要求;数字化与低碳建造方式重塑企业竞争力。未来,行业格局将呈现头部引领创新、中小企业专注细分的协同态势,各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合作突破同质化竞争,把握区域协同与新兴市场机遇,在政策引导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双赢。